1.求斯大林格勒战役介绍

2.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联军队战果如何?

3.没有美国的帮助,苏联打不赢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真的吗?

4.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俄罗斯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俄罗斯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评价

名称:斯大林格勒会战地点:斯大林格勒时间: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至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约199天参战方:苏联红军和以纳粹德国为首由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等国组成的轴心国部队结果:德国战败参战方兵力:苏联110万人伤亡情况:双方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主要指挥官:朱可夫,保卢斯等

求斯大林格勒战役介绍

1979619人。其中苏联共1129619人损失,轴心国约850000人损失。

历史背景: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其轴心国盟军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闪电般地占领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

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一连串打击的苏军在当年12月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首次胜利。过度消耗的德军由于缺乏应付冬季的战争装备和稳定的供应线,并且由于一天夜间气温骤然下降,导致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完全无法使用,使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严重打击,并在部分地区遭到反攻。

到1942年春天,漫长的苏德战线相对稳定了下来,但双方都在秣马厉兵,准备更大规模的战役,以争夺战略主动权。鉴于德军已无力发动全线进攻。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建议,如果再要发动攻势,就应针对莫斯科。

然而希特勒认为攻击莫斯科目标过于明显,并且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已经受到了很大削弱,德军应放弃再次进攻莫斯科的计划。因此,德国开始筹划集中兵力在北部和南部战线发动新一轮局部攻势。

扩展资料:

在这场战役中,斯大林格勒守军和居民表现出“一步也不后退”的大无畏精神。斯大林格勒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楼房、每一个地下室,都成为守军和居民同德国法西斯军队厮杀的战场。

在历时半年多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法西斯军队共损失3500余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迫击炮、约3000架飞机。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说:“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已被打断。”

这场被称为“史上最血腥”的战役,死亡人数其实专家们无法给出确切答案。但战后的一份人口普查多少能折射出战役的惨烈——斯大林格勒的85万居民战后只剩下1500人。

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的辉煌成果,使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空前且具有转折意义的战役。苏军从此转入战略进攻,并掌握了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

百度百科-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人民网-“史上最血腥”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85万居民战后只剩下1500人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联军队战果如何?

斯大林格勒会战,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役包括下述部分: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巷战;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最终迎来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斯大林格勒会战示意图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原名察里津,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铁路交通的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 德军在围攻列宁格勒不久,又于1942年7月17日,投入150万的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甚至定下了7月25日以前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 希特勒的阴谋再次破产了。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号召下,誓死抗敌,人人都投身到反击德国法西斯的斗争中去。 德军集中了40个师的精锐部队,每天出动上千架次飞机,把100多万颗炸弹投向这座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建筑几乎全被炸毁。 9月13日,德军17万人,500辆坦克向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第62集团军发起猛攻。德军在几个地段突破苏军防线,进入市区阵地。 在这危急的时刻,苏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苏联人民也团结起来,人人手执武器在废墟中同冲击市区的德军展开搏斗,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冲上去。一场最为残酷、最为激烈的市区争夺战开始了。 为了打败法西斯,俄罗斯的人民付出了重大的牺牲,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赞歌。 9月14日,争夺市中心的激战达到了白热化的城市。德军从早到晚冲锋不止,他们死伤惨重。据守斯大林格勒的62集团军战士,抱着与城共存亡的决心和德军浴血战斗。 为了争夺火车站,德苏双方争夺激烈,一周内火车站13次易手。 为了争夺被德军占领的马耶夫岗高地,近卫军猛扑高地东北面的陡峭斜坡,冲入战壕与德军展开了白刃搏斗,终于把高地夺回。 守卫“巴甫洛夫大楼”的激战持续了58个昼夜,敌人用火炮、迫击炮进行射击,还派飞机向楼房轰炸,楼房虽被炸得面目全非,却始终未被摧毁,苏军坚守楼房,给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还击。 一名护士为了掩护伤员,端起机枪消灭了30多个德军,自己身负重伤,仍坚持到自己的部队赶到。 有7.5万名姑娘,成为高射炮手、无线电兵、卫生员和护士,她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伟大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全城的人民和苏军密切配合,共同奋战。拖拉机厂的工人们一边反击敌人,一边在弹片横飞的车间里坚持生产。在激战的九月份里,他们生产了1200辆坦克和150辆牵引车……在参战期间,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是战士,到处都是战场,希特勒的军队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久战不胜。希特勒原想速战速决,但斯大林格勒人民的顽强反击,使德军陷入困境。从9月13日到26日,德军每天几乎伤亡3000多人,但仍然不能占领全城。德军的士气一天天低落下去,一个德国士兵在家信中哀叹: “我们不久就可以占领斯大林格勒,但是它仍然在我们面前——相距如此之近,却同时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严寒的冬季终于来到了,毫无过冬准备的德国士兵陷入饥寒交迫中,很多士兵被冻死,德国的战斗力一天天衰弱下去,战争的形势逐渐开始变化。 11月19日,苏联红军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斯大林发起了大反攻的命令。 11月23日,苏军把33万德军困在了包围圈中。德军弹尽粮绝,他们处在死亡的恐惧之中。德军司令鲍罗斯在笔记中写道: “士气低落了,解围的希望破灭了。越来越疲惫的士兵都在斯大林格勒的地下室里为自己寻找避难所,越来越经常听到关于反抗已毫无意义的抱怨声。” 鲍罗斯向希特勒发出冲围撤退的请求。 刚从阿尔卑斯山赏雪归来的希特勒发来一份急电:不许投降,第六军团必须死守阵地,直至一兵一卒一枪一弹。鲍罗斯陷入万分绝望的情绪中,垂头丧气地坐在黑暗的地下室里的行军床上,向希特勒发出最后一份急电:“部队将于24小时内最后崩溃。” 万般无奈的希特勒急忙发出一份电令,升鲍罗斯为陆军元帅,其余117名军官也各升一级。希特勒希望他的封功加爵能加强德军将士“光荣殉职”的决心。 接到电令的鲍罗斯彻底地失去了希望,一下子瘫倒在地上。 2月2日,坚持了六个月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终于结束了。9万1千多德国官兵,其中包括鲍罗斯在内的24名高级将领,穿着单薄的衣衫,抓紧裹在身上满是血污的毛毯,在零下24摄氏度的严寒下,一步一拐地走向寒冷的西伯利亚战俘营。 斯大林格勒大战给希特勒法西斯以致命的打击,德军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反攻了,他们一步步后退,开始走下坡路。苏联红军则开始大反攻,陆续收复了失地,并攻入德国本土。 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转折。

编辑本段战役背景

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其轴心国盟军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悍然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闪电般地占领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一连串打击的苏军在当年12月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首次胜利。过度消耗的德军由于缺乏应付冬季的战争装备和稳定的供应线,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严重打击,并在部分地区遭到反攻。 到1942年春天,漫长的苏德战线相对稳定了下来,但双方都在秣马厉兵,准备更大规模的战役,以争夺战略主动权。鉴于德军已无力发动全线进攻,德军最高统帅部希望攻击苏联意想不到的战略方向以求获得快速的成效。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建议,如果再要发动攻势,就应针对莫斯科。然而希特勒认为攻击莫斯科目标过于明显,并且中央集团军群已经受到了很大削弱,德军应放弃再次进攻莫斯科的计划。因此,德国开始筹划集中兵力在北部和南部战线发动新一轮局部攻势。此外,由于美国在遭到珍珠港偷袭之后对日本宣战,德国认识到时间颇为紧迫。希特勒希望能够在美军有机会加入欧洲战场之前结束东线战争或尽可能削弱苏联。

战略要地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后来改称伏尔加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战前居民约60万人。它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的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拥有一家大型拖拉机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又称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该工厂是当时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产量占全苏的一半,长期以来扮演兵工厂的角色)。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广阔富饶的顿河下游流域、库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产区。1941年,德军占领乌克兰后,斯大林格勒成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唯一交通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如果德军占领这一地区,苏联就会失去战争所需要的石油、粮食和重要的工业基础,而德国此时也迫切需要这些资源。在即将发动攻势之前,希特勒曾对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说:“如果我拿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么我就必须结束这场战争。”

希特勒密令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发布的战争密令: “4月5日 第41号指令(东线作战) 领袖兼国防军最高司令 领袖大本营国防军统帅部/国防军 1942年4月5日指挥参谋部 1942年第55616号绝密文件只传达到军官 第41号指令在俄国的冬季会战行将结束。由于东线官兵表现得特别顽强和富于牺牲精神,德军已取得防御战的巨大胜利。 敌人在人员和物资方而损失极为严重。在这个冬季,敌人在扩大所谓初期战果的努力中,已使其准备用于以后作战的预备队主力受到很大消耗。一但天气和地形条件具备,德军指挥官和部队的优势必将再次赢得行动的主动权,迫使敌人就范。 目标是,最终歼灭苏军残存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夺取它的最重要的战争经济资源。为此,应投入德国国防军和盟军的一切可供使用的力量。但同时,无论如何应保障欧洲西部和北部占领区海岸的安全。” 由于德军从战争开始到41年冬季伤亡了约110万人,他先后派戈林和凯特尔元帅到各国征募仆从军,一共获得了52个师以供夏季作战使用,其中罗马尼亚27个师,匈牙利13个师,意大利9个师,斯洛伐克2个师,西班牙1个师。 为实施上述战略意图,德国对南线兵力进行了重组,撤消了原南方集团军群番号,新组建了A、B两个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由利斯特元帅指挥,下辖克莱斯特上将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鲁夫上将的第17集团军,由空军第4航空队进行空中支援,其任务是攻占高加索地区;B集团军群由包克元帅指挥,下辖霍特上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魏克斯上将的第2集团军和保卢斯上将的第6集团军,由空军顿河地区航空队进行空中支援,其任务是攻占斯大林格勒,掩护A集团军群的北翼。在A、B两个集团军群的后方,又有第二线兵力,由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组成。此外,在克里米亚地区,还有曼施泰因上将的第11集团军和罗马利亚第4集团军。总兵力计60个德国师,其中10个装甲师、6个摩托化师,还有有43个师的附庸国部队,共有12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7000门大炮和迫击炮,1640架作战飞机。

蓝色行动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战计划,代号“蓝色行动”(德语:Fall Blau)。其主要内容是: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翼,鲁夫第17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哈尔可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南进军以控制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包克B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可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 苏军最高统帅部同样也在加紧准备1942年夏季战役。斯大林及苏军最高统帅部判断,1942年夏季,德军可能在莫斯科方向和南方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并以莫斯科为主要突击目标,因为在这个方向上,德军仍有70余个师,100多万人。因此,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预备队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在莫斯科方向。苏军的战略意图是:近期进行积极的战略防御,但同时必须在克里米亚、哈尔科夫地区、利戈夫—库尔斯克方向,斯摩棱斯克方向,以及列宁格勒和杰米扬斯克地域实施一系列进攻战役。在讨论具体作战计划时,斯大林对西南方向总司令铁木辛哥元帅提出的西南方向进攻计划很感兴趣也全力支持。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却表示总参谋部不同意这一计划,并说大本营不能,也没有足够的预备队提供给西南方向。该意见被斯大林拒绝。最后,斯大林批准了铁木辛哥以西南方向兵力先敌实施哈尔可夫进攻战役的计划。该计划规定,从沃尔昌斯克地区和巴尔文科实施向心突击,一举夺取哈尔可夫并为解放顿巴斯创造条件。

编辑本段会战过程

战役初期

1942年5月8日,曼施坦因上将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首先在克里米亚发起了攻势,一周后占领了刻赤半岛,俘虏苏军17万人。7月4日,守卫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近10万苏军被迫向德军投降,德军占领了整个克里米亚。5月12日,当刻赤半岛正在激战之际,铁木辛哥元帅指挥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共约45个师,分别从哈尔可夫的东北和东南两面向哈尔可夫发起进攻。进攻开始时发展顺利,突破了德军防御,并于3昼夜内前进了25—50公里。斯大林很高兴,并据此谴责总参谋部,说险些因为总参谋的固执己见而取消了一次如此顺利的战役。但斯大林没能高兴多久。5月17日,德军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在第17和第6两个集团军支援下,从哈尔可夫南面向苏军侧翼发起反攻,并于5月23日合围了苏南方方面军的第9、第57集团军、西南方面军的第6集团军和博布金战役集群。至5月29日,被围苏军大部被歼。苏军西南方面军副司令员科斯坚科中将、第57集团军司令员波德拉斯中将、第9集团军司令员戈罗德扬尼斯中将、战役集群司令员博布金少将阵亡。苏军共有25万人被俘,损失坦克1249辆,火炮2026门。 哈尔科夫战役拉开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序幕,德军在克里木和哈尔科夫的胜利使苏联来之不易的预备队消耗殆尽,南翼受到严重削弱,德军重新夺回部分战略主动权,暂时处于优势地位。德军夺取了巴尔文科沃突出部,为即将发动的攻势占据了有利的进攻出发阵地。 1942年6月28日,包克B集团军群左翼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突然从库尔斯克东北向东攻击,对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第13和40集团军实施了突击,目标直指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6月30日,右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也从哈尔科夫东北发起了进攻,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向东南挺进,并突破第21和28集团军防御。在沃罗涅日方向上苏军所有方面军的预备队都投入作战,最高统帅部还抽调第6、第60集团军和坦克第5集团军加强布良斯克方面军。随着预备队不断投入,沃罗涅日方面局势稍有缓和,但没有消除德军突破顿河以及沿顿河向斯大林格勒方面突击的严重风险。 7月2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的前锋已逼进沃罗涅日。但希特勒突然改变了计划,决定不占领该城,他命令霍特在获得第2集团军的接替后,迅速转向南面沿顿河向斯大林格勒前进。包克元帅却想占领沃罗涅日,以彻底歼灭该地域内的苏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这使希特勒大为恼怒,当即撤消了包克元帅的B集团军群司令之职,由第2集团军司令魏克斯上将接任,第2集团军司令则由萨姆斯将军继任。南面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团军群于7月9日发起进攻。其左翼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从哈尔可夫南面向顿尼兹河北岸进击。鲁夫第17集团军则从塔甘罗格北面向伏罗希洛夫格勒进攻。同时,匈牙利第2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也对佛罗尼斯发动了突袭,并在7月5日攻陷该城。 德军的进攻非常成功,苏联军队在空旷的大草原上很难进行有效的抵抗,苏军后撤达100-300公里,顿河及顿巴斯盆地最富饶的地区均落入德军之手。 然而,第6集团军在战役初期就取得令人满意的战果使希特勒再次改变了计划。他认为攻占斯大林格勒无需那么多兵力,遂于17日命令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转隶A集团军群,以支援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这样,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进攻部队就只剩下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辖有6个军,含2个装甲军,计14个师约27万人,近500辆坦克,3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由于交通等问题,第6集团军的前进步伐有所放慢,给了苏军一定的准备时间。 苏军最高统帅部开始逐渐明确德军的意图,决心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7月12日在西南方 斯大林格勒会战

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员(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赫鲁晓夫任军事委员会委员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担负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防御任务。其编成内有从苏军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28、38、57集团军残部,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下辖第13、第22、第23坦克军,仅有坦克240辆),以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编制内共有38个师,但只有16个师(第62、63集团军的全部,第64集团军2个师,坦克第1、第4集团军各1个师)能够占领主要地带的防御阵地,其任务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当面之敌为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和下辖的18个齐装满员师。当时双方力量对比为,人员1:1.2,坦克1:2,飞机1:3.6,火炮和迫击炮大致相等,德军实力占优。 在高加索方向,原南方方面军在撤退时遭到严重损失,原有的4个集团军只剩下10多万人。最高统帅部决定撤销南方方面军,并将所有部队编入北高加索方面军,由苏联元帅布琼尼任司令员,北高加索方面军的第37和12集团军受领了掩护斯塔夫罗波尔方向的任务,第18、56、47集团军则受领了掩护克拉斯诺达尔方向的任务。7月底至8月初,兵力上占优势的德军顽强地向前推进。很快进抵库班河。8月,在迈科普方向上,交战也激烈起来。8月10日,德军攻占了迈科普,11日又攻占了克拉斯诺达尔。8月中旬,占领了莫兹多克,前出到捷列克河。到9月9日,德军将第46集团军击退后,占领了几乎全部山口。苏呼米面临着严重的危险。

接近地的战斗

没有美国的帮助,苏联打不赢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真的吗?

赫鲁晓夫的政治工作非常出色,他激起了人民的斗志、激起了人民保家卫国的激情。人民为祖国而战,誓死守住斯大林格勒。

苦战了200多个昼夜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终于结束了。顿河方面军俘虏德军9.1万人,其中军官2500多名,将军24名。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算得上是苏德战争中最关键的一场战役。作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向南方区域的交通咽喉,斯大林格勒的战略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德军攻破斯大林格勒,那么苏联的粮食和石油基地,就相当于敞开在德军面前,苏联离失败也就不远了。从历史结果来看,苏联最终守住了斯大林格勒,成功赶走了德国人,而这也成为苏德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转折。

不过,有一些学者却认为,当年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是不可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胜的。那么,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苏军能够取得胜利,是否真的需要依靠苏联呢?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总共投入了500多万兵力,造成了至少200万人的伤亡。无论是从战争规模,还是惨烈程度,斯大林格勒都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超大型战役。而苏联能够最终取胜,其实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一、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带来了积极影响。在莫斯科战役之前,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可以说所向披靡。反观苏联,不仅在基辅、明斯克损失了上百万部队。并且由于接连的失败,整个军队的士气也落到了最低谷。到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苏联已经有了灭国的危险。战役开始后,作为最高统帅和国家象征的斯大林拒绝撤退。他坚持在红场举行大阅兵,并表示将与莫斯科共存亡。与此同时,朱可夫成功重建了莫斯科的防御体系,致使苏德两军陷入了僵持的局面中,而战争也被拖入了冬季。

1941年的冬天,是莫斯科几十年中最冷的寒冬。由于苏军执行了坚壁清野的战术,德军根本无法在莫斯科近郊找到任何可供取暖的资源。再加上希特勒本来计划在冬季到来之前攻陷莫斯科,德军的棉衣等取暖物件严重不足。最终,德军在莫斯科遭到战争中的第一场失败。莫斯科的胜利,使得苏联军队士气回到顶峰。整个苏联上下一心,重新拧成了一股绳。

而这样一种必胜的信念,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当战役进入到巷战阶段后,苏军个个悍不畏死,前赴后继。而德军因为莫斯科的失败,军队士气受到影响,开始表现得畏首畏尾。此消彼长之下,保卢斯率领的第6集团军遭到歼灭,而德军另外20多个师团也遭到了沉重打击,精英损失严重。

二、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决策失误。事实上,哪怕遭遇了莫斯科的失败,德军的整体战斗力还是比苏军强。单从伤亡人数来看,苏军损失了近120万人,而德军损失则比苏军少30多万人。显然,德军仍是战斗力更强的一方。那么,为什么德军最后会失败呢?这就要找指挥官的问题了。我们知道,保卢斯是二战中第一个向苏军投降的元帅。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保卢斯过高地估计了德军的实力,将整个兵力部署在分散的位置。这样一来,德军就形成了一种全面进攻的架势。看起来打得热火朝天,其实根本就没有形成进攻的重点,这便导致德军始终无法打出突破口。同时,德军的战线拉得太长。希特勒并没有解决在莫斯科遇到的补给困难等问题,反而赌博似的让德军继续围攻斯大林格勒。这也造成了德军后继无力,最终只能撤退。

三、美国的援助。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援助。早在1941年,罗斯福总统就颁布了《租借法案》,表示美国会以“租借”的形式,向盟国提供战略物资。根据美国方面的统计,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美国一共向苏联提供了超过110亿美元的物资。其中飞机、坦克、卡车都是数以万计,而粮食也达到了150万吨。并且在美国的带头之后,一向和苏联不对付的英国,也开始对苏联进行了援助。到二战后期,德军进入反攻阶段后,美英的物资供应才慢慢减少。

也就是说,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军是一直享受着美国援助的,这点无可否认。那么,如果没有这批援助的物资,苏联能不能取得胜利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知道,打仗其实就是拼补给。哪一方的后勤补给能够不出现问题,其胜算就会大很多。德军远征苏联失败,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最大的问题就是补给始终无法跟上。

而苏联要指挥几百万人作战,其本身的后勤补给压力也不会小。不过,有了美国援助,苏联军队的顾虑就小了很多,打起仗来也是勇往直前的。所以说,假如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想要在卫国战争中取胜,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这一点依然无可否认。(

参考资料:

《苏德战争》等)

由于几个原因,斯大林格勒的防御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首先,这标志着德军在东线的首次重大失败。在此之前,德国人在入侵苏联方面一直取得稳步进展,但斯大林格勒战役导致德军大量人员和物资损失。

其次,这场战役是苏联及其盟友的心理胜利。事实上,苏联能够成功地保卫其领土,对抗看似不可战胜的德国军队,这鼓舞了士气,并给了苏联人民一种最终能够赢得战争的希望。

第三,斯大林格勒战役标志着苏联在东部反攻的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军一路返回柏林。斯大林格勒的失利也迫使希特勒从其他战线转移急需的资源和部队,这削弱了德军的整体地位。

最后,斯大林格勒战役也对其他战线的战争产生了影响。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加上盟军在北非的登陆,给轴心国带来了压力,削弱了他们在战争中的整体地位。

总的来说,斯大林格勒的防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因为这标志着德国人的重大失败,也是东线战争的转折点,最终导致了轴心国的失败。